谈疫苗接种与上海精准防疫的破防

谈疫苗接种与上海精准防疫的破防

毛林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海精准防疫的破防?答案是因为95%以上的感染者是轻症或无症状患者。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95%以上的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呢?按照一些专家的解释,是因为大多数人完成了新冠疫苗的接种,对民众起到了保护作用,即正是大范围疫苗接种导致了上海精准防疫的破防。在这种情形下,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需要再次思索大范围疫苗接种的社会价值,即它在新冠疫情防疫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上海这座号称“魔都”的城市,一直是国内新冠精准防疫的优等生,尤其是应对德尔塔病毒传播中净赚精准到仅封控一个几十平米的奶茶店,相邻几步远的商店照开不误,让国人对上海的精准防疫政策一再竖大拇指,作为国内防疫的楷模,民众则一再要求所在城市的政府学习上海的精准防疫,减少对生活的干预。

不想从3月28日起的浦东4天、浦西4天画江而治,直至今天的封城让一些民众抱怨连天,抱怨管理不到位、组织涣散,阳性感染者迟迟不运往隔离点者有之,抱怨由市场经济转向指令、管制,买不到生活必需品的有之,不堪心里重负自缢、跳楼或是因等待核酸检测而亡的有之,……,这里无需再一一例举。同时,外省一些破防的城市民众对上海未及时采取封城阻断疫情传播的大有人在,甚至传闻上海周边一些小城市打出举报近日到城(村)的上海人按1000元/人奖励的局域文件,让人大跌眼球。由此看来,上海如果不对感染者施行清零,恐再难融入其他省市的社会生活,魔都不再。

2022年奥米可绒的普遍传播是对国内政府治理能力和民众应对危机的一场大考。作者深信,经过此次防疫的大考,上海乃至全国、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乃至居委会、村委会一定会“痛定思痛”,完善社会组织架构,提高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体系和治理能力而走向未来。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人不是医务工作者,也不是流行病防治人员,但作为一位多年从事应用数学研究,对传染病防治中的数学传播模型有些体会,习惯于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习惯于提出问题,在亲身2022年经历了一些地方封城后,一直想弄清楚为什么经过两年多的新冠病毒防疫实践,大多数城市在奥米可绒面前只能采取封城、停摆策列,特别是上海这个超大城市。

作者以为,对上海精准防疫破防中带来的一些次生灾害,除暴露问题,一味地在那里指责于事件无补,而是需要站在客观角度看问题:“为什么上海这个防疫优等生面对奥米克绒毒株束手无策只能封城停摆?是上海的精准防疫政策不正确吗?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网上一些专家或写手在为上海破防辩护或开拓,说奥米可绒传染力大,基本再生系数R0高达9.5,一个感染者近乎可传染10个人。同时,奥米可绒毒株传播隐匿性强,轻症、无症状者居多,无法发现、无法组织精准流掉,无法对奥米可绒实现精准防控,不得已只能回到武汉封城的做法,阻断人员流动而切断病毒传播链。应该说,专家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就事论事地为上海精准防疫破防找到了说辞,因为在一切防疫方法都不再起作用时,封城是最后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也是外省一些民众怪罪上海没有早一天封城,造成病毒外溢的原因,因为从病毒的传播规律看,病毒只要找不到新宿主,按照实验结果,即便是奥米可绒毒株,一般在七天、十四天后会自我消亡。但上海这次由3月12日发现第一个病例,3月28日起分浦东、浦西禁足,不得已实施封城,这样的结论与2022年各地防疫做法总让人觉得是怪怪的,难道这就是我们两年多来的防疫经验?论文写了一大堆,数据分析了一箩筐,最后只能封城而治?长此以往,不定哪一天又冒出个新冠变异病毒,什么匹米克戎、寇米克戎、芮米克戎的,一个城市封城不管用再举国封国,这难道是国内的防疫科学?对此,作者深表疑惑,但绝不认为防疫科学应当这样,而应当痛定思痛,“亡羊补牢”。

一般地,传染病防治对人群划分为易感人群、感染者和移除者三类,按照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传染病防治模型,但全球两年多的抗疫实践表明,新冠感染者康复后没有产生抗体或是对新冠变异后的病毒没有产生抗体,即没有移除者。一个人要么是易感者,要么是感染者,二者必居其一。于是,针对病毒研制疫苗,通过打疫苗建立人体免疫屏障,是一种传染病防治人工干预的科学方法。

据报道,国内已接种疫苗的总人数达12.6亿,占总人口数的89.1%,早已满足一些专家初期预计的75%需求。那么:“时至今日国内的免疫屏障体系是否已经建立起来了?”估计没有一个专家或管理者敢说“已建立屏障”。否则,新冠就不会在2022年传播到国内29个省市,导致上海精准防疫的破防!一些专家为疫苗辩解说,之所以国内免疫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是因为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疫苗研发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刚研制出针对Covid-19的疫苗又出来个德尔塔,刚研制出针对德尔塔的疫苗又出来个奥米可绒,……。于是乎,第一针打完打第二针,第二针打完打加强针,据说后面还有第四针、第五针、第六针的,表现出“新冠变异不停,疫苗针不停打”的防疫尴尬局面。同时,完成疫苗界中的人并不能免于感染新冠病毒,仍属于易感人群。同时,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的人感染病毒后与没打疫苗者无异,仍是病毒携带者,仍会在人群中传播。

那么,在新冠病毒不停变异的情形下,人工干预新冠传染,打疫苗建立免疫屏障是否还行的通呢?如上所述,只要新冠病毒在不停地变异,而疫苗研发速度又落后于病毒至少半年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打疫苗建立免疫屏障只能是个理想,不可能真正落地,也不可能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

在免疫屏障建立不起来的情形下,一些专家经过患者的统计数据分析,仍在肯定疫苗的防疫作用,即减少了重症和死亡患者,一些传染病防治专家学者、地方官员和居委会大妈们借着上海精准防疫的破防,假借手中的权力或地位又再要求民众完成疫苗接种,一些地方甚至将其定为出入小区、进入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强制。为构建这道全民蜜意屏障,国家医保局公布已花1200多亿元,让一些生产厂商赚得“盆满钵满”的。作者在“谈新冠疫苗接种乱象折射出的政府采购问题”中曾指出,疫苗采购属于政府采购问题,依法需纳入政府采购的监管范围,因为疫苗接种中给接种人送钱、送鸡蛋、礼品的行为让人生疑,这1200多亿到底是怎样支出的,需要审计严查。

那么,是否真的是完成疫苗接种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呢?注意,一些专家得出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结论是依据患者统计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并非科学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到底是疫苗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率,还是病毒本身毒性减弱而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率,并没有实验数据支撑。这里,最需要从公共卫生管理分析的问题,是怎样看待疫苗接种问题。如果重症和死亡患者率的降低与大范围疫苗接种没有直接关系,或是真如一些专家口中说的是疫苗在起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作用,都应该针对造成上海精准防疫破防的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即有没有必要实施全民疫苗接种的必要性。

这当中,上海精准防疫破防中作为一个客观例子,最需要分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此次上海精准防疫政策会在应对奥米可绒中破防?一些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奥米可绒病毒引发的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居多,占到了95%,如不是全民核酸筛查,连患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奥米可绒病毒。这时,公共卫生管理必然无法实施精准防疫,无法实施“在玻璃瓶中抓老鼠”。也就是说,不管疫苗接种有没有用,恰恰是疫苗接种人居多造成了此次上海精准防疫的破防,这样一个结论就连作者本人也感到吃惊。

接下来,一个严肃的问题是:疫苗要不要接种?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疫苗接种即便有些防疫作用,但由此产生大量的无症状、轻症患者直接摧毁了精准防疫政策。在这种情形下,实施“动态清零”政策除封城、停摆外别无他法。相比之下,疫苗未接种的人群中可能会增加(注意是可能)重症和死亡率,但不会产生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因为感染者自觉染病会即时到医院就诊而不会抱有“反正不会死人”的侥幸心理,便于传染病防疫人员发现感染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动态清零”,实施此前上海的精准防疫。对此,一些专家和CDC防疫人员一再要求民众完成疫苗接种,称虽然构建不了全民免疫屏障,但可以大范围降低重症和死亡率。于是乎,完成疫苗接种的人极易抱有一种心理状态:即便是不小心感染上了病毒,大概率也是轻症或无症状,传不传染给他人反正于己无关,加之本人可能并不知晓感染了新冠病毒。在这种情形下,到底是完成疫苗接种还是不进行疫苗接种对公共卫生管理有利需要重新思考。完成疫苗接种对国内坚持“动态清零”最不利的一个方面,恰恰是大范围疫苗接种造成轻症、无症状者多,难于施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精准防疫政策,难道要一直这样地封城、封镇、封村,不行再封国吗!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子,既然由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的想法落空,就应该转变为疫苗生产厂商站台的思路,把有限的公共财政尽快投入到研发新冠特效药之中,不能两年多仍在吃老祖宗的老本,而停留在动辄“连花清瘟”上(本文作者,系国际数学组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远瓴数据复杂系统研究院长)。